远去的硝烟

摩西公爵

第一章:洋人从海上来 一
早在十四世纪,随着《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的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三章

远去的硝烟 by 摩西公爵

2018-5-25 17:33

第一章:洋人从海上来 三
  听说来了很多洋人,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洋小孩和许多非常有趣的西洋物件。时年十二岁的爱新觉罗·绵宁偷偷地摆脱照看他的宫女和太监也溜过来看热闹。
  洋人带来的礼物全部都拆开了包装。这些东西爱新觉罗·绵宁从来都没有见过,全部都觉得非常新鲜。他兴奋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在里面高兴地钻来钻去。
  托马斯·斯当东正在他们带来的那个地球仪前,看他们这次出使中国时所走过的航路。
  爱新觉罗·绵宁走过来说:
  “我是爱新觉罗·绵宁。你就是那个跟使团一起来的洋小孩吗?”
  托马斯·斯当东弯腰致礼说:
  “是的,殿下。我叫托马斯·斯当东。”
  爱新觉罗·绵宁说:
  “托······,什么了?”
  托马斯·斯当东说:
  “殿下叫我斯当东就可以了。”
  爱新觉罗·绵宁说:
  “哦。你在这里看什么?”
  托马斯·斯当东说:
  “我在这个地球仪上找我们这次出使中国走过的航路。”
  爱新觉罗·绵宁说:
  “找到了吗?”
  托马斯·斯当东指着地球仪一边指点一边解释说:
  “找到了。殿下。我们从我们英国的朴茨茅斯港出发,然后沿着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一路南下,在非洲的最南端绕过好望角,过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南中国海,到达广州。”
  爱新觉罗·绵宁说:
  “你是说,你们洋人是从这个圆球上来的吗?”
  托马斯·斯当东说:
  “当然了,殿下。这不就是你我现在生活的地球的模型吗?”
  爱新觉罗·绵宁指着地球仪上好望角的位置说:
  “你是说,你们来我们中国时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托马斯·斯当东说:
  “当然,殿下。从我们英国来中国必须要经过好望角。”
  爱新觉罗·绵宁说:
  “你们来到好望角这个地方时,你们的船是怎么航行的?是翻过来的吗?你们人是脑袋朝下,双脚是朝上的吗?”
  托马斯·斯当东说:
  “当然不是,和在其他地方是一样的,头顶上是蓝天,脚下是船和海洋。”
  爱新觉罗·绵宁说:
  “可这里是在下面呀,人站在上面肯定是倒过来的呀。”
  托马斯·斯当东说:
  “这个我也解释不了,不过我们经过南半球时,真的和生活在北半球是完全一样。”
  爱新觉罗·绵宁认真的看了看地球仪,然后又看了看托马斯·斯当东。感觉他不像骗人的样子。
  这时,他看到远处乾隆皇帝也在巡阅这些礼品,于是拿着地球仪过去问乾隆皇帝说:
  “皇爷爷,刚才那个洋小孩斯当东说,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圆球形的,他还到过这个圆球的这下面。”
  爱新觉罗·绵宁说完指了指好望角的位置。
  乾隆皇帝拿起地球仪看了看,说:
  “这洋小孩斯当东是在和你开玩笑,骗你的。这个东西是他们洋小孩的一个玩具。如果我们脚下的大地真的是圆的,那个小洋孩也真的到过那里的话,恐怕他早就不知道掉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七九三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庆典在承德避暑山庄隆重举行。英国使团跟随大清天朝的文武百官和各国贡使一起觐见了中国皇帝。
  由于英国使团的坚持,在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和协商之后,乾隆皇帝虽然心中非常不快,但是考虑到英国人诚心前来祝寿,体恤他们不仅远道而来,而且又是化外之人,因此答应了他们在觐见时按照英国的礼节单膝下跪致敬。
  参加这次朝拜和觐见的共有一千六百七十多人。轮到英国使团时,已经临近中午。
  马嘎尔尼伯爵身披骑士斗篷,由侍僮托马斯·斯当东牵着斗篷的下摆,庄严地在向伟大的中国皇帝致礼后,由托马斯·斯当东宣读了英国国书: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伟大的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非常大,管理的百姓非常多,大皇帝要操心全天下的大事,不但中国,就连外国都需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大皇帝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最完善,所有的人民都诚心歌颂和赞美,因此我也心驰神往。今年是您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希望您能够体恤我们。”
  和这个中文版国书一起交给乾隆皇帝的还有一个英文的版本。英文版本的国书由乔治三世亲自指导完成,用词十分严谨典雅。不过到中国后,两个负责翻译的中国神父,在对这份国书进行翻译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在用词上做了一些灵活的调整。好在只学了半年中文的托马斯·斯当东没有看出什么不妥。“狮子号”船长兼翻译普罗克托只会说汉语而基本不识汉字。使团的其他人更是对中文一窍不通。
  中国神父的好心是完全多余的,八十岁的老皇帝对这份充满阿谀之词的英国国书什么感觉都没有。因为这样的话他实在是听得太多了。不过他对宣读国书的托马斯·斯当东倒是很有兴趣,他把这个小洋孩叫到跟前说:
  “你小小年纪就会说中国话了,还识字。是在哪里学的?”
  托马斯·斯当东学着大人,单膝跪地回答说:
  “回伟大的中国皇帝。我是在来中国的船上跟四个中国神父学的。”
  乾隆皇帝十分吃惊:
  “没想到,洋人也有这样聪明的小孩,竟然在来中国的船上就学会了说中国话,识中国字。真是太聪明了。能告诉朕,你为什么要学中国话,识中国字吗?”
  托马斯·斯当东说:
  “因为我非常向往中国。知道中国是一个用孔子的儒家思想统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的国家。中国的人民在伟大的中国皇帝的治理下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我们的老师说,在中国,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诚实,礼貌和温和都远远地超过了欧洲的所有贵族。”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小洋孩小小年纪就懂得这样多,实在难得。当场赐给了他一块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翡翠吊坠,想想觉得还不够,又从身上解下一个绣有龙纹的黄色丝织的荷包赐给了他。
  祝寿大典结束后,回到北京。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带着皇上赏赐的大批物品来看望了英国使团。
  和珅说:
  “你们是皇上的客人,远道而来给皇上祝寿,皇上非常高兴。现在你们如果在生活上还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我,我一定让下面的人尽量地照顾好你们。你们来一趟也实在不容易,可以到处随便地走一走,看一看。不过这北方的冬天就要来了,渤海湾很快就会结冰。如果渤海湾一旦结冰,到时候所有的船就都动不了了。”
  马嘎尔尼伯爵说:
  “我们在中国生活的非常愉快,你们对英国使团照顾得非常热情,周到。我们对此非常感谢。不过我们现在还不想离开北京这样快。”
  和珅说:
  “你们还有什么事情吗?”
  马嘎尔尼伯爵说:
  “我们希望能够和中国政府找一个时间进行会谈。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满足我们的四个请求。”
  和珅说:
  “那四个请求?”
  马嘎尔尼伯爵说:
  “第一,允许英国政府派遣一个使节长驻中国的首都北京,方便两国政府联系和保护我国在华侨民。
  第二,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且仿效澳门的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第三,准许驻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在广州。
  第四,确定关税条例,照例交税,不额外再增加税赋。
  和珅想了想说:
  “你们提出的这些请求,在大清还没有先例。这事得奏报皇上。”
  马嘎尔尼伯爵说:
  “我期待着和中国政府就上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友好的协商。”
  但是,和珅将英国使团的请求向乾隆皇帝奏报后,老皇帝以英国人的请求和体制不合的理由一口拒绝了。
  英国使团出使中国的主要目的无法实现。
  马嘎尔尼向和珅提出,由于他们的船舰需要维修,他请求中国政府允许他带领使团的部分人员从北京经陆路前往广州等待他们的船队到来。
  中国政府批准了马嘎尔尼的这个请求。
  于是马嘎尔尼率领使团的主要人员,在军机大臣松筠和两广总督长麟的伴送下从陆路南下,他们经大运河、赣江和北江,穿越中国腹地到达广州。
  一七九四年一月英国使团从广州起锚回国。
  在回国的船上,乔治·斯当东说:
  “我们这次中国之行也并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我们亲眼看清楚了这个古老帝国的真实情况。比如在他们重要的海军基地舟山定海,我虽然不是一个职业军人,但是以我外行的眼光我都看出来,他们的防卫肯定是不堪一击。不知先生们注意到没有,定海的城墙虽然高十米,有两重城门,看起来像一座监狱,似乎很不错的样子。但是他们除了在城门口装有四门一百多年前的熟铁炮之外,全城没有其他任何火力武器。城门旁的那个哨房里,只驻了十六个士兵,里面的武器也只有弓箭,长矛和三支火绳枪。”
  翻译普罗克托说:
  “先生们注意到没有,他们的南方重镇广州城的重要屏障虎门要塞,我担心它的防卫根本经受不住两艘巡洋舰的攻击。那里不但大炮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仅有的几门炮全都破旧不堪,也许也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我甚至怀疑这些炮是他们向葡萄牙人借来的。据说那些火绳枪便是葡萄牙人借给他们的。”
  海军少校卢卡斯说:“我想,我们如果有四艘三桅战舰就足以摧毁他们的全部海岸舰队。”
  马嘎尔尼伯爵说:
  “这次我们终于明白,中华帝国其实只不过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虽然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但是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全都完了。”
  使团的成员回到英国后,根据在中国的见闻,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随行的画家发表了《舟山的士兵》,《舟山港的南门》,《定海塔》等作品。安德逊和乔治·斯当东还出版了《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英国特使谒见乾隆纪实》等书籍。从此,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彻底由向往,尊敬变成了不屑和鄙视。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